【徐奇渊】 2017年中国经济:上半场得分、下半场防守
中国经济在2017年矫健开局,但下半年将面临下行压力。基建或将独撑大局,但难度大,在多年以来较高的增速基础上,为了稳增长而进一步提高基建投资增速,一定要非常谨慎,同时更多关注项目的中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。货币政策需更加重视防控金融风险。
2017年的中国经济矫健开局,延续了上一年的增长惯性。不过,展望2017年全年,中国经济仍可能面临以下挑战:其一,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回落,基建投资能否独撑大局?其二,在特朗普冲击下,中国外贸会否遭遇寒冬,制造业投资会否再受冲击?其三,美联储的加息冲击,再加上2017年下半年德、法大选等带来的冲击,国际金融市场的振荡会对中国带来何种影响?其四,在国内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的同时,近年来股市、汇市、债市等相继出现动荡,资本市场暗流涌动。在这种环境下,如何理解近期的货币政策调整,这到底是货币政策的一个微妙变化,还是一个大周期的转折?
2016年经济好于预期
如果回看刚刚过去的2016年,经济形势远好于事前预期。截至2016年末,本轮经济回暖已经持续了5个季度。尤其是2016年4季度,中国经济进一步释放出了多个积极信号:
其一,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放在一起,计算综合PMI指数,目前这个指数是2014年3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。制造业PMI、非制造业PMI均保持在强势水平,近期都维持在3年以来的最高值附近。此外,两个部门的加权PMI就业景气指数也几乎收复了50的荣枯线。
其二,2016年末,CPI与PPI通胀率缺口首次出现逆转,从而结束了2011年10月以来CPI一直高于PPI的状况,这使得工业企业的债务-通缩恶性循环风险显著缓解。
其三,工业企业增加值稳中有升、工业企业利润显著改善。尤其是钢铁、水泥、货物周转量、发电量四大工业生产活动在2016年全面恢复正增长,甚至出现了持续扩张之势。
短期内回暖势头还存在惯性
由于以下原因,上述回暖势头在短期内还将进一步加强:
首先,201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,尤其是房地产方面的新开工项目,将进一步延续到2017年。这部分经济活动的惯性,将是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支撑因素之一。
其次,短期内存在产成品加库存的压力。一方面,2016年末原材料库存指数达到年内最高点,而另一方面,产成品库存指数则降至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。这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需求较为乐观。接下来的短期内,产成品将可能进入到加库存阶段,从而在需求端进一步刺激短期的生产活动。
再次,2016年12月的央行调查数据显示,消费者信心显著增强。消费者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指数,已达到3年以来最接近临界值50的水平。同时,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信心指数劲升至54.9。这不但是2016年初以来首次站到临界值50以上,而且也是2013年2季度以来的峰值。另外,消费意愿指数为23.1,这也是2009年2季度以来的最高值。
2017年下半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
当然,本轮回暖能持续多长时间,也有很大的疑问。正如本文在开篇提到的那些问题,2017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下行压力颇大。那么这些下行压力将在什么时间表现出来?答案是下半年。
其一,由于调控措施的陆续出台以及房价的逐渐稳定,房地产投资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出现降温,再经过一个开工周期的时滞,房地产投资给总体经济带来的拉动,在2017年下半年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。由于2016年的基期效应较高,2017年下半年,房地产投资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可能出现拖后腿的情况。
其二,特朗普冲击对中国的贸易影响有多大,至今仍然表现为各种不确定性。按照贸易政策的出台程序,这种不确定性将于2017年中明朗化,并于2018年逐渐落实。因此,2017年中,这方面的预期将逐渐明确,并进一步影响到贸易部门上游行业的企业家信心、投资、就业等变量。世界银行近期的一个测算,为这方面的隐忧提供了数量上的参考:即使在保持现行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不变的情况下,WTO成员国也有空间将关税提高至目前三倍的水平,这将导致全球贸易下降10%。如果破坏现有的规则,则全球贸易将面临更大损失。
其三,2017年3月美联储加息可能性较小,而6月则是美联储在年内第一个值得关注的加息窗口期。与此同时,2017年进入大选更替时期的经济体,将占到全球GDP的30%。其中的重头戏,德国、法国将在下半年相继进入选举期,在全球强权政治盛行的背景下,来自德国、法国的愤怒选民将选出什么样的领导人;此后,德国、法国在对待移民、对俄态度、对重债国的态度等事务上的分歧有可能激化,这是否会导致欧盟和欧元区的双核出现离隙;再加上美联储的加息,这种不确定性或将通过重债国如意大利这样的薄弱环节,对欧洲金融市场、甚至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叠加冲击,对此笔者将另外撰文。
考虑到上述内外因素,2017年中国经济将表现为前高后低,主要的风险点和下行压力将陆续登场。
基建或将独撑大局,但难度大
面对上述压力,国内投资当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已经是趋势,出口市场不乐观也将拖累制造业投资增速,那么基建投资能否独撑大局?我们不妨做一个粗略的计算:
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,房地产投资全年增长6.8%,高于2015年的2.5%,成为经济回暖的动力之一。同时,基础设施在2016年增速为15.7%,略低于2015年的17.3%。现在假设,2016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015年的水平,那么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需要达到多高,才能保证总体投资增量不变呢?答案是20%。
这个增速比2016年的实际增速15.7%高出了4.3个百分点。如果这样,2016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是接近3年以来的最高值。而且,这个测算还没有考虑:由于PPI和资产价格上涨,新一年度相同投资金额带来的实物投入将会减少,以及2017年出口贸易比较确定将面临的负面冲击。如果考虑这些因素,2017年基建投资独撑大局将面临更大压力。
更加棘手的是,从中长期角度来看,如何保证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。从2005年有数据以来,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仅有一年的增速是个位数,也就是2011年,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2010年基数太高。因此,在多年以来较高的增速基础上,为了稳增长而进一步提高基建投资增速,一定要非常谨慎,同时更多关注项目的中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。
货币政策更加重视防控金融风险
除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发力之外,货币政策的角色更值得关注。2016年三季度的政治局会议已强调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,2016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。近年来,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相对稳定、就业方面也没有大的问题。从可见的未来,稳中求进的“稳”,其压力将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。
在央行的新年致辞中,周小川行长也强调,“人民银行将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,调节好货币闸门,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;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”。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,央行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具有其必然性:
其一,趋势性原因。中国金融市场体量扩张趋势明显,如果缺乏有效的审慎管理,潜在的巨大波动在所难免。一方面,中国的金融市场体量不断扩张,股票、债券、信托、房地产等资产规模迅速上升,银行、保险、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等行业的资产规模也急剧扩张;而另一方面,近年来国内的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发,银行间市场、股票市场、外汇市场、债券市场都经历了一些波折。
其二,周期性背景。中国宏观经济连续多个季度表现尚可、甚至超预期,这也减少了货币政策在稳增长方面的压力。与此同时,2016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开始淡化经济增长目标,这也使得货币政策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防控金融风险。
(本文已经发表于《财经国家周刊》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)